徐柏森
人對現(xiàn)實的審美關系,,包括審美主體和審美對象兩個方面,。即:具體的可欣賞的藝術作品,,和創(chuàng)造欣賞作品的人,。而作為審美主體的人,,對美的感受過程,,美學上一般把它稱為“美感”�,,F(xiàn)在我們著重從欣賞作品,、創(chuàng)造作品的人的角度,,探討研究幾個基礎問題,。
一、美感的起源與發(fā)展
什么是美感,?唐代詩人白居易被貶職到江州任司馬,,心情十分煩悶。有一次,,他在船上聽到一位被商人拋棄的琵琶女彈曲子,,心里引起共鳴,感動得淚濕青衫,。這種精神上的陷入,,完全是由審美對象喚起的,它不是一種簡單的羅輯判斷,,而是帶有情感體驗色彩的心理活動,,這就叫做“美感”。
在日常生活中,,美感是種最常見,、最普通的心理現(xiàn)象。一聲金雞破曉,,就能使人聯(lián)想起山村的黎明,、清晨的美景。一盆盛開的君子蘭,,使人感到生機盎然,。登黃山會使人心胸霍然開朗。一個優(yōu)美的動作,,乃至一顰一笑,,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一件精美的器具,,一件款式新穎的服裝,,一件引起你占有欲的物件等等,無論是大自然的美,,社會生活的美,,還是藝術的美,都能喚起人們的美感。美感現(xiàn)象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并不陌生,,可要把它說明白,,又絕非易事。只能對它的主要方面,,了解個大概而已,。
一般來說,美感有兩種含義:廣義上的美感指審美意識,,它包括審美意識活動的各個方面和各種表現(xiàn)形態(tài),。如審美趣味、審美能力,、審美觀念,、審美理想、審美感受等,。狹義的美感,,專指審美感受,是人們在欣賞活動或創(chuàng)作活動中的一種特殊的心理現(xiàn)象,。因此,,審美感受是審美意識的核心部分。無論是審美思想,、審美觀念,、審美能力,都要通過具體的審美感受過程才能形成,。但這過程一旦形成,,又會反過來影響審美感受,使它帶有個性特征,。它的公式是:感受——形成——感受——形成,,一步步從一般美感認識,發(fā)展到高級的美感認識,。這個現(xiàn)象也屬于人的認識活動范疇,。為了說明這個認識過程,要簡單回顧一下它的起源與發(fā)展,。
美感是從那里來的呢,?回答這個問題,各家有各家的說法,,各人有各人的感受,,但實質上只有兩家,即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
唯心主義美學家認為:
1、古希臘柏拉圖說:美感是上天神靈憑附之后出現(xiàn)的一種“迷狂”,在這種迷狂狀態(tài)中,,產(chǎn)生了對上天美的境界的回憶,。2、英國哈奇生認為:人具有天生的分辨美丑的能力,。這種特殊能力完全是習慣和教育的結果,,是由于人們存在一個天生的所謂“內(nèi)在器官”、“內(nèi)在眼睛”,。3,、德國康德說:人們存在一個主觀的“共通感”,這個共通感規(guī)定著“何物令人愉快”,。4,、意大利克羅齊說:美感即直覺。人們有一種和實踐活動沒有聯(lián)系的,,直接感受美的特殊功能,。5、奧地利弗洛伊德在性欲升華說中說:“無庸置疑,,美這個概念植根于性沖動之中,。”6,、德國格式塔學派(維特曼,、柯勒、考夫卡)他們認為:事物的形體結構和運動本身就包含著情感的表現(xiàn),,它們與人的心理結構相類似,,自然也就會產(chǎn)生美感。以上諸說,,說來說去,,都是走到美感來源于心靈的唯心主義老路上去。
唯物主義美學家認為:
美感是由審美對象引起的心理反映,,是現(xiàn)實生活的產(chǎn)物,,并且有生理和心理的物質基礎。強調美感過程中的純生理功能,。
1,、美國博克用“社會生活的情欲”,即社交與愛情來解釋美感的本質和起源,。2,、英國達爾文是從人類審美愉悅與生物本能反映的表面相似,看到兩者之間本質上的區(qū)別,。3,、德國費爾巴哈說:“人的美感是由美的事物所喚起的,。”4,、俄國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生活即美,。”5,、馬克思主義者認為:美感既不是神所賜予的,,也不是心靈固有的,它是社會的產(chǎn)物,,是人們實踐的產(chǎn)物,。在社會實踐中,人們的感覺器官接觸到美的事物,,把它反映到頭腦中,,在這個過程里產(chǎn)生一種精神上的愉悅和快適,這就是對美的感受,。從反映論說,,美感就是美在人們心中引起的一種反映。
美感并不神秘,,是司空見慣的意識現(xiàn)象,。聽到國歌時,我們會為之一振,,有種莊嚴肅穆的情感,。而且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對象,、不同年齡層次的人中,,也會引起不同的反映。因此,,美感是一個復雜,、高級的綜合心理現(xiàn)象,它絕非如鏡子似的機械反映,,而是包含了多種心理因素的能動反映,。這里既有對美的事物的理解,也有對美的事物在頭腦中的加工改造,,并且自始至終伴隨著情感活動,。(關于美感起源中,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創(chuàng)造了人的五官,,及社會實踐使美感成為獨立的意識形式等論說從略。)
二,、美感的特征
審美感受同其它社會意識一樣,,都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因此,我們要遵循美的共同規(guī)律,。這是因為人人都要受社會生活的支配,,又能動地反作用于生活。但美感作為一種具體的反映形式,,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質,它同“真”的觀念,、“善”的觀念,,既有相互聯(lián)系,又存在著性質的區(qū)別,。因此,,美感具有自己的特征。
1,、美感的形象性,。
美感的形象性,是由審美對象的形象性所決定的,。審美對象總是要表現(xiàn)為一定的外在形式,,總是由不同的聲音、色彩,、線條,、形體等組合而成。而人的感官所接受的正是由這些聲,、色,、線、形所構成的形象,。這些形象在人們的心里,,或喚起新的聯(lián)想,或產(chǎn)生美的共鳴,,于是引起情感上的愉悅,。元代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边@支散曲把許多自然景物的鮮活形象,巧妙地組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蒼涼的圖景,。面對這樣的椎心描摹,,人們怎能不引起暇思和感慨。但這只有較高水平的鑒賞者,,才能揣摩其意而心領神會,。《楊八姐游春》中,,佘太君要彩禮,,唱詞寫得形象性也十分鮮明�,!拔乙阋粌尚切嵌䞍稍�,,三兩清風四兩云,五兩炭煙六兩氣,,七兩火苗八兩琴音,,人的影子要九兩,冰溜子燒炭要十根,!”事實上是辦不到的,,但這是用形象說話的絕妙好例。而且通俗易懂,,形象性的普及率就高,。
美感這種心理現(xiàn)象始終伴隨著感性形象,始終飽含著情感體驗,,而這些并不都能歸入羅輯思維的范疇,。比如我們說“這朵花是紅的”,是一個理性判斷,。如說“這朵花太美啦,!”,這就是一個審美判斷,。這兩個判斷性質不同,,審美判斷比認識判斷包含了更多復雜的心理因素,特別是包含了能夠感人的形象因素,。
美感的產(chǎn)生除了對形象的直接感受外,,經(jīng)常伴隨著聯(lián)想和想象活動。蘇軾詞中說:“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由月亮的盈虧,,而聯(lián)想到人生的聚散,,是由想象而產(chǎn)生感慨,。
在審美過程中,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彼此之間是相通的,它們能互相感應,。這種現(xiàn)象美學上叫通感現(xiàn)象,,也叫聯(lián)覺。最常見的是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的互換和溝通,。張賢亮說:“一個人具有藝術上的通感,在我看來就是天才,�,!边@樣就可以“視通萬里,思接千載,�,!北热纭凹t杏枝頭春意鬧”,這句使人產(chǎn)生聯(lián)覺的詩,,會從春意盎然的視覺形象中,,喚起一種音樂感,似乎耳邊蕩漾著聲音在波動,。再如“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風卷怒濤”,這就把視覺(秋色),、聽覺(怒濤),、嗅覺(酸風)、觸覺(冷),,全都揉在一起了,。這種通感現(xiàn)象,又稱移感,,在現(xiàn)代藝術中發(fā)展得更加離奇,,電影、新詩里都有表現(xiàn),,如聲畫互換,、顛倒組合等,那些新詩更讓人目不暇接,,什么“吟誦蒼白,,傳來暖意,,睹此苦寂,撫摸遠山,�,!薄ⅰ耙粋腳印是笑聲一串”,、“曾被戰(zhàn)火燒焦的小夜曲,,在飄香的霓虹燈下泉涌般返青�,!�,、“槍炮聲敲碎了寧靜的夜,小雨打濕邊境的黃昏”,,還有“因為你踩著我的夢”等等,。運用通感,能給人一種新鮮的審美感受,。
審美對象中的美,,包括美的外在形式和內(nèi)在本質兩個方面。形式顯露在外,,本質深藏在內(nèi),。單憑感覺只能反映對象的外在形式,所引起的美感是粗糙的,、膚淺的,、不完整的,只有認識事物的內(nèi)在本質,,從而引起的審美感覺,,才是全面的、深入的,。因此,,美感的形象性包含著理性的成分,美感的過程也是有理性參與的,。如人們都喜歡松,、竹、梅,,因為梅花俏麗芬芳,,松樹挺拔蒼勁,竹子翠綠瀟灑,。但僅止于此,,就不夠了。如進一步認識它們不畏嚴寒頂風抗雪,生命力極其頑強的品格,,那就是深入了一層,,審美感受、審美評價也就會不同了,。當然,,美感中的理性因素,并非赤裸裸的概念推演,,而是充分寓于形象和情感之中,。電影《白毛女》中有兩個鏡頭組接,一個是黃世仁獸性大發(fā)凌辱喜兒,,另一個是廳堂匾額上“積善堂”三個字的特寫,。這里沒有解說,也沒有多余的打斗和抗爭,,人們從感性形象中認識到,,這就是地主階級的虛偽和兇殘。顯然,,這是一種理性判斷,,但它是在美感形象中,不著痕跡地進行著,。因為,形象與理性的相互滲透,,往往是難以分開的,,通常所說的,只可意會不能言傳,,指的就是這種情況,。
2、美感的愉悅性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美感的主要特征是一種賞心悅目的快感,�,!边@就是說的美感的愉悅性特征,美學上稱作審美快感,。無論是什么審美對象,,如崇高美、滑稽美,、悲劇美,、喜劇美、陽剛美,、陰柔美,,都能喚起人們審美的喜悅和快感。
美感與生理快感不同,,主要區(qū)別如下:
一頓豐盛的美餐可使人食欲上得到滿足,。想吃糖醋鯉魚的心理和觀賞金魚戲耍的心情,,很容易區(qū)別開來,這是兩種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前者是食欲要求,,后者是美的享受。生理快感是肉體感官對外界的直接反映,,審美快感則是精神對外界的一種體驗,,是屬于心靈的需要。由生理快感到審美快感是一個質的飛躍,,二者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畫家并不帶著渴而思飲的眼光看一池清水,,也不帶著荒淫好色的眼光來看一個裸體美女,,這就生動地說明了生理快感與審美快感的區(qū)別。
美感的這種愉悅性,,除了要有關于對象的認識理解外,,還要有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形象感染和情感激發(fā),。所以美感的愉悅,就常常表現(xiàn)為帶有強烈情感色彩的心靈震顫,,甚至達到忘乎所以的程度,。《中國京劇風靡了德國》,、《孫悟空征服了整個歐洲》,,中國京劇的非凡武功,把觀眾的神經(jīng)激活了,。那些斯文嚴肅的西方觀眾,,他們竟忘了自己是穿著大禮服來的,先是瞪大了眼晴,,半張著嘴發(fā)出贊嘆,,繼而是瘋狂地鼓掌,相互點頭,,忽然一個觀眾忍耐不住發(fā)出了叫聲,,緊接著一群人也瘋狂地叫了起來,他們什么都忘了,,被中國演員的精彩表演所征服,,最后居然情不自禁地用腳跺起樓板,以發(fā)泄他們的內(nèi)心愉悅。這就是審美過程中產(chǎn)生的快感和滿足,。再如巴黎雜技大獎賽上,,中國的獅舞和頂碗,也是如此,。還有過去戰(zhàn)爭年代演出《白毛女》,,打死黃世仁的事,也時有發(fā)生,。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主要是美感的愉悅性,在人們感受美時,,所產(chǎn)生的心理共鳴,。這種共鳴,也包括創(chuàng)造者本人在內(nèi),,有時也會達到忘情地步,,與作品中的人物融化在一起。不少小說作家,,他們在創(chuàng)作中常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在美感愉悅性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移情”現(xiàn)象,。
什么是移情呢,?移情是一種情景交融。人們在感受某個對象時,,憑借想象活動,,仿佛把自己的感情移到了本來不具有感情色彩的審美對象上。移情說作為一種美學思想,,早已風靡歐美。近代才引起我國美學界的關注,,因此,,有必要做些重點介紹。
移情說,,是十八世紀英國經(jīng)驗主義哲學家,,休謨等人同情說的繼承與發(fā)展。同情說,,是指“豐收的田園是別人的收獲,,但面對田園的所有人,都會看到這樣的景象有快感,�,!币仓浮翱吹絻A斜的建筑,人們都會不舒服”,這就是同情說的同情,。
德國伏爾蓋特認為移情有兩類,,即一般移情和象征移情。
德國里普斯認為移情有四類,,一是一般的統(tǒng)覺移情,,是在觀照對象時不知不覺地融進往日的經(jīng)驗,給眼前普遍對象的形式和外形灌注以生命,。如把一條普通的線化成一種運動——延伸,、擴張、彎曲或滑行等,,這是動覺的外射,。二是自然的移情,它使我們把周圍的自然物加以人格化,,仿佛自然物有了人的生命和情感,。三是心情外射的移情,由于這種移情作用,,顏色獲得了它們自己的性格和人格,,音樂獲得了它的全部動人心魄的表現(xiàn)力,似乎是人在吶喊,、泣訴,。四是我們把他人外貌當作他們內(nèi)心生命表征的移情。
以上的移情說都是夸大了主觀的作用,,這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的解釋,,因為它否定了客觀內(nèi)容引起移情作用這個最重要的事實。忽視這一心理現(xiàn)象的客觀基礎,,必然造成主觀方面的夸大,。
唯物主義者的解釋是,人的感覺是人的感覺器官對外界事物的反映,。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往往產(chǎn)生情感反應。人們在觀賞外物時,,常常有這樣一種心理傾向,,即把以前觀賞甲事物時所產(chǎn)生的感覺印象和情感反映,在觀賞乙事物時,,某些類似之處就會移注于乙事物,,而且多半是不自覺的。所謂移注,、外射,、投射,,只不過是一種形象的比喻,并非真有什么實體性的東西從我們身上投射出去,。還有一種情況是自己的內(nèi)在生命和情感投射于外物,。我們自己也是客觀的社會存在物,也可以感覺和認識自己的特性和人格,,并產(chǎn)生情感反應,。我們不僅有知人知物的能力,而且還有自知的能力,。因此,,在觀賞外物的時候,照樣可以移注于和我們自身的人格處境等有類似之處的外物上去,。如黛玉葬花,,“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抷凈土掩風流�,!边@里是花是人分不清了,。
總的來說,移情有兩大類,,一是移情于人,,一是移情于物。
移情于人有三種不同類型:1,、是由人及人的移情,。即把對張三的的感情移到李四身上。如孔子死后,,弟子把對孔子的懷念移到有若身上去,,但不能持久,當這種情感淡了,,就不再師其為師了,。2、由我及人的移情,。如有人騎馬,有人進餐,,有人幸福,,有人有小孩等,都可能引起自己的感覺印象,,或悲,、或喜,、或羨慕,人不能事事親歷,,卻可以通過種種中間環(huán)節(jié),,間接體驗許多事物。3,、由物及人的移情,。對物的感覺印象和由此產(chǎn)生的情緒、情感移注于人,。如說某人象木頭,、象狗熊、象豬,、象毒蛇,、象石頭等等,由此產(chǎn)生出各種不同的情感,。
移情于物也有三種類型:1,、由人及物的移情。把我們平時對社會上某一種人的感覺,、印象和情感,,移注于同他有類似之處的物上。這在文學作品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陸游)“波浪一邊歌唱,,一邊沖向高空去迎接那雷聲�,!保ǜ郀柣坝透蛟谶@里低唱,,蟋蟀在這里彈琴�,!保斞福�2,、由我及物。如《莊子》中記載,,莊子和惠施在河邊觀魚,,莊子說:“魚游得一定很高興�,!被菔┱f:“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很高興?”其實魚本無所謂高興不高興,,只不過是觀魚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移到對象的身上,。這種現(xiàn)象生活中很多,我們在高興的時候,,仿佛太陽在笑,,青松在招手,花兒也跟著點頭,;悲傷的時候,,又覺得雨如淚,風如咽,。3,、由物及物的移情。如詩句“山舞銀蛇”,,是把平時對蛇行的感覺印象移入了蜿蜒的山勢,。“有翼的風”,,是把鳥飛翔的感覺印象移入了風中,。我國的文字偏旁或詞組都有由物及物的移情作用。
移情說與文藝創(chuàng)作的關系,,十分緊密,。文藝創(chuàng)作主要的特點,是用形象思維通過形象說話,。形象思維有多種形式,,移情是其中一種。當藝術家描寫人物時,,他腦中要有一個具體的人物形象活動著,,這個人物形象越來越清晰,越來越豐滿,,就象是和藝術家生活在一起,,呼之欲出的活人。它在成為物化的存在之前,,已經(jīng)成為想象中的存在了,。這個模糊的過程,藝術家已將其感覺印象及相應的感情移注于它了,。郭沫若寫歷史劇《屈原》,,就把他在國統(tǒng)區(qū)對黑暗現(xiàn)實的感受和情感移注在屈原身上,于是才有“雷電頌”那樣波濤奔涌式的獨白,。屈原還是屈原,,卻投進了劇作家的人格,給這個歷史人物灌注了現(xiàn)實的生命,。郭沫若寫《蔡文姬》也有類似情況,,日本侵華戰(zhàn)爭中,郭參加抗戰(zhàn),,“別婦離子”,,只身從日本回國。當時的心情,,與文姬歸漢時,,續(xù)修后漢書,棄夫棄子的心情,,有某種類似之處,。他注入了自己那時的感受和情感。因此,,他曾說文姬就是他自己,。
移情在創(chuàng)作中,特別是詩,、詞,、曲的創(chuàng)作中,起著重要作用,。沒有形象,,只是情感的傾訴,乃詩家大忌,。離開形象確實不行,,移情這種心理現(xiàn)象,恰好總是和形象聯(lián)系在一起,,是人的情感活動的常態(tài),,也是一切手段和表現(xiàn)方法的心理基礎。擬人就是將物人格化,,物不是人,,但物和人總可找出類似之處。擬物是將人比成物,,或將物比成物,。林黛玉愛竹,瀟湘館里全是竹,。竹的瀟灑同林的孤傲性格相諧調,,也和她的身世相關,漂泊,、薄命,,一如其詩“嘆今生誰舍誰收?”與此相反的薛寶釵,,卻是“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
移情說對于文藝創(chuàng)作的重要,已做了初步表述,,但文藝創(chuàng)作不僅是移情,。千萬記住,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候,,不同的境遇、不同的心情下,,對同一事物也會發(fā)生不同的移情,。美學理論是從實踐中來,我們研究“美感”,,是認識這一心理現(xiàn)象,,然后再用這一認識去指導我們的實踐。
三,、美感的個性差異
美感有共性的東西,,如時代性、民族性,、階級性等,,但存在著個性差異,這也是客觀事實,。審美趣味的個性差異是與每個人的生理素質的差異緊密相連,。審美必須依賴一定的生理條件,如視覺,、聽覺,、以及頭腦的其它意識功能,特別是視聽的先天素質,。先天素質好,,后天再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養(yǎng),就會形成遠遠超出一般人的審美能力,。莫扎特從小具有非凡的音樂感受能力,,三歲就能按著琴鍵彈出和諧的音響,五歲開始寫鋼琴協(xié)奏曲,,十歲公開巡回演出,。當然,這和他父親的培養(yǎng)分不開,。但也不得不承認他的生理器官,,以及先天的稟賦,確與常人不同。審美個性差異還取決于個人不同的實踐內(nèi)容,,不同的生活道路,,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不同的文化修養(yǎng)等等,。其間特別是社會分工和實踐內(nèi)容不同,,對人們審美個性差異的形成影響最大。音樂家的聽覺,、畫家的眼晴,作家對生活的識見,,這是一般人所不能比的,。甚至農(nóng)民和知識分子都是有差別的,必須承認這個現(xiàn)實,,要有“對象性”這個觀念,。就是相同條件下的人,他們之間也會是各有所長各有所短,,這就是美感個性的差異,。
最后我引古代文論家劉勰的話做結,他說:“慷慨者逆聲而擊節(jié),,醞藉者見密而高蹈,,凈慧者觀奇而悅心,愛奇者聞詭而驚聽,�,!薄段男牡颀�/知音》這些描述,都是創(chuàng)作者和欣賞者必須留意的事物,,它所引起的審美感覺,,就是美感研究。沒有這份必不可少的閑心,,那是不可能懂得其中奧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