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柏森
一,、“當代藝術觀念”的提法
什么是當代的藝術觀念呢?觀念就是一種看法,一種思想,。藝術觀念,就是對藝術的一種看法和思想。也可以理解為,根據(jù)整體社會的價值觀,,所帶來的審美感受的根本變化,以及如何把握這個變化的過程,,就是當代的藝術觀念,。
其實,內(nèi)容有觀念問題,,形式也有觀念問題,。觀念問題說到底,就是我們看問題能不能符合當今社會生活的實際,。因為我們原有的某種觀念,,是在不經(jīng)意中形成,,帶有很大的偶然性,、盲目性。它受個體人成長過程的局限,,如生活追求,、藝術趣味、審美經(jīng)驗等,,必然受到制約,。今天要改換一下,要進入一個新的天地,,要把原來統(tǒng)治我們頭腦的觀念全都換換,,那是談何容易。但是形勢又是非變不可,,有時還不變不行,。比如磕頭、留辮子,,比如看電視,、用洗衣機。前者是必然革除,,后者則普遍認同,。這就是觀念的變化,,它符合當今社會生活變化的實際。
當然,,舊有的觀念,,并非全都要變,正確的還要堅持,。實質上所謂“變”,,是社會生活變了,思想方法變了,,行為經(jīng)驗變了,,觀念自然也就變了。如果針對藝術而言,,它也是這樣,,例如二次世界大戰(zhàn),整個歐洲人的觀念變了,,戰(zhàn)爭危機,、人的存在價值、毫無希望的等待,,一種頹廢的文化心理出現(xiàn)了,,于是現(xiàn)代派藝術做為代表,反映了人們不同的藝術觀念,。我們今天的社會生活,,不同于過去,八十年代與五十年代不同,,與三十年代,、四十年代,與上個世紀,,都不能比,,如頭腦里積壘的東西仍是老一套,觀眾怎么會承認你呢,?人家變了你卻不變,,死抱著老一套不放,誰還會買你的賬,,你花了勞動,,結果只能是吃力不討好。因此,,我們面臨著觀念變革問題,,就尤顯迫切。
怎么變,?有那些問題必須立即著手解決,?
1,、“多元組合”
這是面對大一統(tǒng)的文化思想提出來的,所謂大一統(tǒng),,指的是一個模子里倒出來的東西,。你這樣,他也這樣,,全都一樣,,合乎標準。請問這樣一來,,那還有什么比較,。問題是,人人都知道這樣不好,,但總是要搞個統(tǒng)一的配方,、統(tǒng)一的模式、統(tǒng)一的格調(diào),,千篇一律,,不能走樣。
人們習慣于公允,,把公允納入合乎法則的方法,,而把標新立異看做是不合乎法則的異己,輕則心存戒備,,重則口誅筆伐,,以示自己特別的“公允”。列寧在哲學筆記里,,對辯證法的論述中,,講到“片面性”問題,稱片面為“深刻的片面”,。意指沒有片面就不可能有全面,片面和全面是對立的統(tǒng)一,,無數(shù)個片面才能組成全面,,因而片面是深刻的,是不能否定的,。
為什么我們一提片面就反感,,立刻會做出對片面的錯誤判斷呢?這不僅是一個認識問題,,還是僵化的公允左右著人們的思維,。從這層意義上說,文藝理論首先應該允許片面,,一味追求全面,,就會失去個性,。藝術實踐更應該允許各種片面的存在,理論家,、評論家不能用自己頭腦中的一部戲,,去套那千差萬別的戲劇演出,也不能只允許你存在,,而不允許別的存在,。因此,統(tǒng)一成一個調(diào)子,,話就沒法說了,。在美的欣賞上,統(tǒng)一到一個口徑,,那是可怕的,。美的享受是自由的,你有你的愛好,,我有我的愛好,,正如一位哲人所言,“誰要統(tǒng)一為一種鳥叫,,誰就是春天的敵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我們熟知的名言,,但大一統(tǒng)的心理定勢,又根深蒂固,。一元復始,,一個調(diào)調(diào)說了算,文藝最終還是統(tǒng)一到完整的整體中去了,。尋找典范,、尋找框框、尋找指導者,,而獨獨忘記,,這全是自然形成的,是優(yōu)勝劣汰物競天擇的結果,。
提倡多元,,實際上就是提倡歧義,也就是要求“以雷同為羞,,以模仿為恥,。”求新、求異,、求美,、求變,就是人們對藝術的一種渴求,,多元組合就是一種選擇,,我們應該主動去適應時代的這種巨變。
2,、“整體視野”
這是針對文藝創(chuàng)作的現(xiàn)狀而言,。一個作者必須有廣闊的視野、廣博的知識,,不能只看一點不及其余,。實際上文藝家的創(chuàng)作,一是對外輸出,,二是尋找反饋,。要知道只知局部,是看不到其它的,,唯有有了廣闊的整體視野,,則胸中自會霍然開朗。寫中國農(nóng)民寫得最好的是魯迅,,但他和農(nóng)民的接觸卻很少,,只有兒時的一些記憶。而他卻有廣闊的整體視野,,他從人際比較中深刻地認識到,,中國農(nóng)民軟弱、搖擺,、自私,、保守的種種特性,于是他的筆下活了,,那些藝術形象成了經(jīng)典,,讓人久久難忘。
3,、“突破適應”
適應是厭倦的發(fā)端,,適應是麻木的開始。王朝聞先生提出:適應是為了征服,,適應不該成為目的。
用作品去適應讀者或觀眾的口味,,這不是目的,,適應是為了征服。快感是在不斷地突破適應中取得,,當他喜歡你的藝術風格,,就要趕緊想法突破,只有突破適應才能維護已有的藝術興趣,。最佳狀態(tài)應是你追我趕式,,一前一后是同步,拉開距離才是追,。一方面要追趕,,一方面要突破,這就是我們應創(chuàng)造的一種狀態(tài),,絕不能滿足一種適應而止步不前,。
二、“當代藝術觀念”的四個特點
當代藝術觀念它的總體特點,,是表現(xiàn)在其創(chuàng)造性,、探索性、鼓動性上,,具體來說它有四個特點:
1,、總體把握
總體把握的提法,是針對“著眼一角”而提出的,。過去文藝創(chuàng)作的著眼點,,多是看生活的一角,把一角看成是把握了總體�,,F(xiàn)在強調(diào)的是先把握總體,,在把握總體的基礎上,而后才是看生活的一角,。這個新關系是不能顛倒的,,因為沒有全面地總體把握,一角的反映是不準確,、不可靠的,。
故事是一個載體,載著一個深刻的道理,,這個道理是從總體把握中發(fā)現(xiàn)的,,而不可能是從一角得出。讀者和觀眾的要求,,是向他們提供高于從一角認識的生活,,否則看不到深刻豐富、有意義,、有趣味的總體把握,,那他們就會等同于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而覺得索然無味了。唯有打開具有特色的必然通道,,才能形成溝通心理的明渠,。
我們習慣于把某件事情看得很大,專門在敘述事件上下功夫,,卻很少開掘事件中人和人的命運,,這樣就把能和讀者和觀眾溝通的渠道堵死了。要善于去尋找那些與人息息相關的總體認識,,再大的事件,,它也并不能算是對總體的一種把握。例如《高山下的花環(huán)》就是從總體把握入手的,,“位卑未敢忘憂國”,,于是它調(diào)動了愛國者的同情,我們大多數(shù)人是愛國的,,因此很快就能溝通,。再如川劇《潘金蓮》,也是從總體把握去研究古代婦女命運的,。但因其內(nèi)容太雜,,沖淡了命運這條主線,雖是總體把握,,卻將戲曲外殼漲變了形,,故而引起爭議,褒貶不一,。
總體把握往往受到現(xiàn)實的責難,,歷史題材又受到歷史的局限,我們本不必顧慮,,關鍵是把握現(xiàn)實的本質,,抓住歷史的魂靈。黑格爾有句名言:“歷史象堆灰,,外面冷里面熱,。”我們就是要取里面的熱量,,為我所用,。藝術家應是生活的指導者、解釋者,,千萬不要去“照相”生活�,,F(xiàn)代人不滿足從生活一角看自己周圍熟悉的人和事,而希望能從總體把握去認識生活,,并對周圍熟悉了的人和事做出新的評價,。這就是一種當代的對藝術感知的新視角和新觀念,。
2,、哲理追求
文藝作品都會引起人們的思考,,只不過有層次高低、程度深淺之別,。維納斯是美的,,人們司空見慣而不加思索;老妓女是丑的,,人們卻引起對命運的同情,。豐收是當代農(nóng)民的形象,“父親”則是另種苦澀的聯(lián)想,。這種能引起不同思考的藝術作品,,給我們帶來的是快感和樂趣。黑格爾說:“思考是人類最大的樂趣,�,!彼伎疾粦且环N外加的因素,可外加的哲理總是頑強地有所表現(xiàn),,一是濫用警句,、座右銘、格言等,;或在戲劇中引入,,而使戲劇中斷。二是離開故事情節(jié),,強加一些生硬的主題,。有些武打片喜歡加個愛國啥的,細想互不相干,,這種例子太多,。
為了弄懂藝術思考的表現(xiàn)形式,以及如何提煉和把握生活,,現(xiàn)著重介紹由低到高,、形成階梯的四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藝術家在藝術作品里,,如實地展現(xiàn)真實情況,,這個叫做“對于真實情況的發(fā)現(xiàn)”。寫真實,,需要膽識,,需要把隱藏在事件深處的東西挖出來。這個發(fā)現(xiàn)始終有魅力,,因為真實里存在著實實在在,、無窮無盡的東西,。但是過分真實又有它的局限性,“照相生活”不能滿足審美的需要,。真實不一定都是美的,,而我們總在追求美,,為了不以“真”為終結,為了美,“真”就需要過濾和提純,。
第二個層次是:對道德是非的發(fā)現(xiàn),,對一件事,、一個人,,要有道德評判,要有是非判斷,�,!都t樓夢》是非鮮明,《金瓶梅》則恰恰相反,。作品有無感染力,,很大一部份靠這個層次。因此道德層次永遠不會消亡,,人們無時無刻不是以道德理想對待人和事,,并以此約束自已。許多戲曲形象是道德裁處的結果,,如清官形象就是從戲曲中來,,還有為善為惡的不同結果,大團圓的結局,,都是道德層次的發(fā)現(xiàn),。這個發(fā)現(xiàn)目前仍在繼續(xù),仍有存在的價值,。
但是,,它也有局限性。因為道德,、是非的觀念也在變化,,一旦固化了,也可能成為非道德,。加上不同時代對道德的要求也不一樣,,因此道德不應去寫道德常識,教人應該怎樣,,而應該向前跨一步,,去寫道德邊沿的許多新課題。例如沒有純粹的善,、絕對的惡,。惡有時也可能推動社會向前發(fā)展,,善也可能會導致一個很壞的結果。事物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化,。好事變壞事,,壞事也能變好事。沒有租界,,就沒有中國共產(chǎn)黨,、沒有魯迅和矛盾;近代史中愛國和賣國,、開放和反開放,都是倒過來形成善惡交織,,是雙重座標的雙義,,不是一刀切就可分開的。這一點,,對于現(xiàn)代人的思想觀念尤其重要,,死守一個標準是沒有意義的,道德觀也在經(jīng)受時代的檢驗和選擇,。
第三個層次:是對社會必然的發(fā)現(xiàn),。這個層次就是高層次的作品了。作者很冷靜地去看待社會的必然性,,是超越地對待社會必然性的一種發(fā)現(xiàn),。例如《趙五娘》就是對科舉制度的控訴,寫出了社會的必然性,�,!都t樓夢》也是這樣,賈母的意志,,不是個人的意志,,是社會必然的結果。我們總認為悲劇是某個人造成的,,這是淺薄的認識,,故而也只能是淺薄的悲劇。深刻的悲劇是社會演變的必然結果,,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道德的力量是微薄的,社會的必然性是深刻的,。它否定了道德的必然,,顯示了社會發(fā)展的必然,這個發(fā)展引起的哲理思考是深層的,。
第四個層次:是對人生價值的發(fā)現(xiàn),。他探討一系列人生課題,,糾正必然性發(fā)現(xiàn)的冷漠,哲理性顯然較強,。因此凡世界上具有永恒價值的作品,,都在探索人生的奧秘,追尋人生的價值,。當然,,人性的光輝、人生的價值,,誰也無法窮盡它,,只能是努力接近它、了解它,。所有答案,,不在那一個人的手里,然而正是這不斷地發(fā)現(xiàn),,使人類的精神力量,,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
四個層次的劃分,,它是客觀,、主觀、客觀,、主觀,,如螺旋式的上升,是哲學上否定之否定,。在具體的作品分析中,,不一定是某一個層次的認定,就能解釋得了的,,往往是互相交叉,、互相滲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是,以那個層次為主,,依然十分鮮明,。每個層次都能寫出好東西,不是因為劃分了層次,,而有高低貴賤之分,。
關于哲理追求,它是一個無法窮盡的話題。過去曾提出“為人生的藝術”,,注意力曾落在人生上,,但有兩個問題沒有解決,一是只看事物不看人,,作品大多寫事件,,沒有人的地位,人非常淡,,人這個主要形象,,失去了光輝。二是把人看成是靜止的,,不把人做為一種過程來寫,,這樣就促成其僵化,走向其反面,。因而應把注意力投向過程中去,,這種過程意識特別應予重視。同時藝術哲理不同于其它哲理,,它是特別關注人生的一種哲理,千萬不要弄混了這種哲理追求的特殊性,。
3,、開發(fā)未知
藝術從整體上去把握人生,無疑是種正確的選擇,。但是生活太復雜了,,我們往往把握不了,也把握不住,,這種狀況時有發(fā)生,。知識越豐富,未知世界也就越大,,這個道理是千真萬確的,。因此,任何作品都應該包含著預知,,預知就是一個令人難以解釋的新課題,。電影《人生》中高加林的結果如何,這和通常觀眾的心理期待不合,。觀眾希望有結果,,農(nóng)民愿意出錢拍續(xù)集,希望有個好結局,。從審美意識看,,這種要求是陳舊的,因為影片結尾留下了思考,,把人生的得失怎么看,,讓觀眾一齊來討論,,共同去探索未知。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jīng)驗,,人生總是在失去了很多之后,,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不要習慣于找答案,,習慣于給觀眾上常識課,,不要喂,而要他自己吃,。不要你教他怎么做,,而要他自己想著該怎么辦。海明威的《老人與�,!�,,描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給人的就是一種對未知的思考,。他自己也說:我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我走向未知世界的起點。波蘭影片《一曲難忘》,,就是忠實地體現(xiàn)了海明威的這種精神�,,F(xiàn)代藝術輸入了一種“悖逆”結構,《一曲難忘》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波蘭發(fā)生戰(zhàn)亂,,他們跑到巴黎動員肖邦回國,完全不參加愛國運動不對,,但看著天才做無謂的犧牲也不對,,影片集中了兩方面的充足理由,把艱難的思考推向了高峰,。從失去天才來看,,波蘭這場動亂是小事;從愛國主義來看,,個人犧牲也是小事,,孰重孰輕、孰大孰小,,就是一種很難定斷的悖逆結構,,也是當代藝術在重思考的前提下,產(chǎn)生的一種對藝術表現(xiàn)的深層思索,。正因為有了這樣的進步,,所以能夠征服觀眾,滿足欣賞、審美的需要,。
21世紀的人,,面臨的未知世界越來越大,我們的下一代,、再下一代人,,肯定會更大。當代文藝有個重大的標志,,就是簡單的結論少了,,撲朔迷離的東西多了,當然,,這絕非是脫離生活的撲朔迷離,,而是對未知的自覺追尋和進取。因此,,我們發(fā)現(xiàn)一個規(guī)律:越是常識性的東西,,越難成為藝術性很強的主題,已經(jīng)解決了的道理,,很難引起動情,,很難引起聯(lián)想和思考。布萊希特的《伽利略傳》中,,伽利略這個形象,,很難用好人壞人來做簡單的判斷,伽利略就是個未知結構,,需要觀眾做出判斷。
中國人的欣賞習慣,,是偏重精神安慰型,、或情感滿足型的結構,這是我國的欣賞實際,,不能簡單地說它不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對未來的一線光明和希望,,這是歷史環(huán)境造成的,我們應該面對我們的實際,,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中國必將進入現(xiàn)代社會,,如果我們原封不動地,,仍然在復雜的現(xiàn)代社會面前固步自封,這顯然就沒有必要了。中國文化不愿意產(chǎn)生悖逆結構,,因而許多結尾都是大團圓,,連優(yōu)秀劇目《趙氏孤兒》、《竇娥冤》,,都是這樣沒有留下思考,,沒有引起對未知的探求�,!痘谊@記》是兩個婦人爭一個兒子,,最后包公斷給了生母,觀者情感得到滿足,。而《高加索灰闌記》不同了,,他不把兒子判給母親,故事結構全變了,,它搞的是倫理的分裂,,不是倫理的彌合。原來世界是復雜的,,一切事物都有兩種主人,,一個是占有的主人,一個是真正的主人,,而真正的主人不一定能占有自己的“物”,。
臺灣學者說,中國戲曲落后,,與中國文化之根有關,。中國文化是平原文化,所以一切都是可知的,,清清楚楚,,幾乎沒有不可知的東西。西方文化是海洋文化,,充滿了冒險,,充滿了開發(fā),充滿了探索,,充滿了對未知世界的遠航,,它有此岸世界與彼岸世界之分。當然這個說法有值得商榷的一面,,它牽扯到對“模糊”的認識,。模糊是對總體形象的把握,電子計算機與人不同的就是缺少“模糊”,。數(shù)學中講究給予彈性幅度,,文藝也應該如此,,不要追究它的極端明確性,而要在不太明確的總體上,,牢牢把握其真正的歸結,。
最后明確一下,開發(fā)未知的目標是“人”,,這是個最原始的課題,,也是個最現(xiàn)代的課題。弗洛依德有個潛意識,,他的學生榮格有個集體無意識,,這種深層的對人的意識層面的開掘,無疑是對未知的一種探索,。針對現(xiàn)實考慮,,地方戲曲首先應自覺有所反映,我們自己的集體深層心理意識,,就是我們的立足點,,沒有這種確認,沒有自己的立足點,,就不能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一切文藝作品都有自己的立足點,,首先是自己的地域文化,,我們?nèi)鄙俚木褪且环N自我確認,如果一個作者不了解人的心理秘密,,也就無法想象他能寫出什么出類拔萃的好作品,。
4、感性形式
以上所說均為內(nèi)部追求,。但最后全部都要體現(xiàn)為感性的外部形態(tài),。理性要體現(xiàn)為感性,過去總把它搞反了,,認為理性是高的,感性是低的,,其實這個說法不準確,。在藝術里它是外——內(nèi)——外的公式,不管內(nèi)部如何,,最后一定要在外部反映出來,。觀眾審美最外的層次是眼和耳,就是看和聽,,慢慢進入內(nèi)部就是思想和感情,,最后仍然要回到看和聽上來,。光看外部是淺表的認識,進入深層引起思考,,而思考是離不開從看和聽中得到的外部感覺,。請注意一個新名詞,叫“感性直覺”,,藝術作品無法用理論論說達到感性的解釋,,所有理性認識只能以積淀的方法存在于感性之中,高明的辦法就在于“感性直覺”了,。
什么叫感性直覺,?對外部感受的極佳狀態(tài),就是直覺的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好就是好,不容置疑,。要不是親眼看到親耳聽到,,理性的分析和介紹,都不能引起這種感受的極佳狀態(tài),。理性分析是將一朵花割裂開來看,,感性是看鮮艷奪目的一朵花。理性的最后歸宿應該是把美的東西,,給人一種感性的享受,,這就是它全部意義之所在了。電影《黑駿馬》的場面是感人的,、罕見的,,它給人一種崇高感。感性形象鮮活,,讓人留下難忘的印象,。《高女人和矮丈夫》因受人嘲弄,,女的走了,。矮丈夫外出打傘,仍然打得很高,。只是高的空間里有一個空白,,是什么都填補不了的空間,這是一個外部可感的形式,,由滑稽而轉向崇高,。格登克雷說:看和聽都重要,但要逼著我說那個更重要,,我說仍是“看”,。這就是強調(diào)了外部造型的特殊性,,和它作用于觀眾的重要意義。我國戲曲能流傳于世,,產(chǎn)生重大的國際影響,,都集中反映在它的外部感性形式,和它的造型能力上,,這也是戲曲強調(diào)它的唱,、做、念,、打等技藝特性有關,。
當然,從本質上說,,這個全部論證似乎是自相矛盾的,。前面既強調(diào)了內(nèi)在理性批判的重要,以及哲理探索的必然,,現(xiàn)在又提出重外部的感性形式,,這不是矛盾了嗎?不錯,,國際,、國內(nèi)對此也早有發(fā)現(xiàn),但最后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奇特的,,這就是象征技法的大量運用,。叫做“用一個有限的外象,表現(xiàn)無限的內(nèi)涵,�,!边@就是象征。象征象一座橋,,溝通了兩者之間的矛盾,,它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一個A非A,,B非B的公式,。
下面介紹常用的幾種象征:
1)、符號象征 各種物象都是符號,。第一,,符號是為了發(fā)揮它的表意功能,比如梅花盛開是一種感情符號,,或英雄就義用海鷗或雄鷹來表現(xiàn),中國人門口的石獅子,,也是一種符號象征,,而且讓人一看就懂,。第二,符號不能僵化,、老化,,要能產(chǎn)生聯(lián)想、生發(fā)意境,�,!肮怅幩萍钡募屠匣�,,沒有新鮮感,。戲曲基本上是符號,已形成民族欣賞的定勢,,有部分已經(jīng)老化,,必須創(chuàng)造新符號代替老符號。要一看就懂,,不能胡亂生造,。如嬰兒啼哭就是個符號,用不著護士來報喜了,,象征的魅力就在這里,。
2)、寓言象征 先秦諸子留下很多寓言,,通過寓言來表現(xiàn)社會人類的心態(tài),,也是象征。問題是現(xiàn)在不重視了,,連寓言都看不懂了,,荒唐點、大膽點,,用寓言方式來表現(xiàn)象征,,可擺脫真實的糾纏,而進入哲理層面,。寓言象征是怪誕的,、變形的、荒唐的,,但又是合理的,。
3)、本體象征 這種象征不在故事本身,,而在故事之外,,它具有更大的象征意義。故事是表層的東西,,不是本體,�,!遏敒I遜漂流記》、《秋天的馬拉松》,,都是本體象征的作品,,因為它們的背后牽涉的東西,太深刻,、太復雜了,。
4)、氛圍象征 用種詩畫方式,,把自然物作為人物精神狀態(tài)的品質,,并用整體的氛圍,表現(xiàn)象征一種精神氣氛,,這是人們普遍采用的一種方式,。《金色的池塘》就是一例,,老人每年都到別墅中來,,可是荒草掩埋了通向外部的路,渠道越來越小了,,盡管太陽的光輝那么耀眼,,把池塘變成金子樣的顏色。我們的戲曲在氛圍場面的運用上更有特色,,《秋江》的一把漿,,萬千景色,盡收眼底,,令人叫絕,。
每種象征都可為我所用,這樣我們就很難拒絕象征,。象征有時它有一以擋十的作用,,許多說不清的的東西,用象征就可以解決,。當代藝術不能回避這個問題,,象征是藝術的本質,我們必須學會接納并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