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柏森
我國古代戲劇家,,較早地把人物塑造作為戲劇的本質(zhì)特征來看待,,它和西方古代劇論中,,把情節(jié)和行動放在性格之前的理論,,是有區(qū)別的,。我國古代劇論中認為,,戲曲是種高度綜合的藝術(shù),,就寫人來講,有繪畫的摹仿功能,,有可與敘事(史傳),、評話(小說)相媲美的曲折故事。但它又與繪畫,、詩詞,、小說不完全相同,它是要通過唱和演的表演,,具體地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笑則有聲,啼則有淚,,喜則有神,,嘆則有氣”,是將人物的喜怒哀樂,,直接訴諸感官,,而不是單純憑借第二信號系統(tǒng),去感知它,。因此,,作者必須洞察社會中的眾生相,還要化為劇中人去體驗各種復(fù)雜的感情,,唯有這樣才能寫好劇本中的人物。
不少戲劇家還指出,,人物塑造的關(guān)鍵是情感的表現(xiàn)和傳達,。從戲劇效果來看,傳神也就是傳情,。但這種情感不應(yīng)是類型化,、程式化的,,各種不同的戲劇人物,都有各自不同的喜怒哀樂,。情感又與人物的個性有關(guān),,喜劇人物和悲劇人物的命運沖突,大多都和性格相連,,因此,,人物的鮮明個性特征被提到重要的位置。然而鮮明不等于是單一(單一必然導致類型化),,而應(yīng)是多種元素的組合,,并在這種組合中,有占主導地位的方面,,這樣的人物才具有鮮明性,,故而鮮明性應(yīng)該與復(fù)雜性相統(tǒng)一�,?尚愿竦膹�(fù)雜,,又不能看成是性格的分裂,絕不能忽視性格的一致性原則,。這是指性格描寫中,,前后要連貫,人物可以有重大轉(zhuǎn)變,,但必須說明原因,,無緣無故的轉(zhuǎn)變,就會破壞性格的一致性,。所以,,人物性格的鮮明、復(fù)雜,、一致,、可信,歸根結(jié)底是要求實現(xiàn)它的“真”,,是有別于生活的藝術(shù)真實感,。
在戲劇家的眼里,戲劇人物不是一個簡單的符號,,它是和情節(jié),、語言、結(jié)構(gòu)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情節(jié)是人物活動過程中的行為,,沒有情節(jié)的選擇和編織,人物也就沒法行動。語言也同樣,,性格,、事件、人物關(guān)系,、戲劇進展,,甚至人的外貌和內(nèi)心獨白,都要通過語言來表達,,這是常識性問題,,誰都明白。更不用說人物和整體結(jié)構(gòu),,包括情節(jié)安排,、人物布局等等的緊密聯(lián)系了。所以在談?wù)搶懭宋镆约霸趺磳�,、怎么才能寫得好之前,,我們必須把這些關(guān)系理清理順,才不至于孤立地去探討“寫人的四種技巧和方法”,。
古代戲劇家們,,代表著中國戲曲各個歷史時期的貢獻和輝煌,劇作的成就尤為突出,。在研究劇作家如何表現(xiàn)人物方面,,以及用什么手段來表現(xiàn),也就是總結(jié)了他們所用的技巧和方法上,,有較高成就的是金圣嘆,。故特以金的評點理論為主,參照毛聲山,、吳儀一,、祁彪佳、毛宗崗,、丁耀亢等人的看法,,略作粗淺的評介。
一,、襯托法
有見識的劇作家們都認為,,刻畫人物從側(cè)面寫比從正面寫好。因為正面寫比較難,,觀眾不大買賬,,結(jié)果是吃力不討好。如換個角度從側(cè)面寫,,而且用襯托法寫,,就會事半功倍,。許多成功的例子,,都源于側(cè)寫,,也就是得益于襯托法的運用。
襯托法又可分為三類,,一旁襯,、二反襯、三正襯,。
(一)旁襯,。金圣嘆稱之為“烘云托月之法”。他在批《西廂記》“驚艷”一折中說:“將寫雙文,,而寫之不得,,因置雙文不寫,而先寫張生者,,所謂畫家烘云托月之秘法,。”意思是說,,從張生眼中寫出鶯鶯,,比直接寫好,這就是一種旁襯,。又如毛聲山批《琵琶記》中說:“牛氏之貞,,不能自述,則于奴仆口中述之,;牛氏自守之貞,,不可見,則于其規(guī)奴見之,。自言其貞,,不若使人言其貞;唯能使人盡言其貞,,而其貞不待自言而明矣,。”這里講的也是旁襯,。表現(xiàn)某人的品質(zhì),,通過他人口中說出,是一種巧妙的好辦法,。再如吳儀一批《長生殿》中說:“行文之妙,,更在側(cè)筆襯寫。如以游人盛麗,,映出明皇,、貴妃之縱佚,。以遺鈿墜舄,映出三國夫人之奢淫,,并祿山之無狀,,國忠之蕩檢,皆于虛處傳神,�,!迸砸r還有多種形式,如以寫景來襯人,,也是旁襯的一種有實效的手法,。
(二)反襯。是以截然相反的人物性格,,用來相互襯映,,如忠與奸、善與惡,、智與愚,,是戲曲中慣用的反襯手法。還有以不同感情,、氣氛來反襯的,,如祁彪佳評《簪花髻》中說:“于歌笑中見哭泣”,往往能產(chǎn)生強烈的效果,。毛宗崗評《琵琶記》中也說:“獨有文人之筆,,可于悲中見喜,可于喜中見悲,,可于冷中寓熱,,可于熱中寓冷,可于苦中得甘,,可于甘中得苦,。予初不信,乃于唐詩信之,,今于《琵琶》愈信之也,。”《琵琶記》全劇都用反襯法,,渲染合家團聚,,反襯生離死別;趙五娘貧窮愁苦,,蔡伯喈富貴逸樂,,在反襯之下展現(xiàn)了人物的境遇和沖突。丁耀亢提出“詞有六反”,,他說:“清者以濁反,,喜以悲反,,福以禍反,君子以小人反,,合以離反,,繁華以凄清反�,!边@里所講,,當然也是反襯法,。
(三)正襯,。即以好襯好,以壞襯壞,。金圣嘆認為《西廂記》中寫紅娘是為了襯托鶯鶯,,如同“寫花卻寫蝴蝶,寫酒卻寫監(jiān)史,�,!睆膹埳劾锟闯黾t娘“大人家舉止端詳,全不見半點輕狂”,,儼然大家閨秀模樣,。丫環(huán)如此,就把小姐襯托得更高,。
二,、漸度法
這種漸度之法,是把劇中人的性格,、面貌遂步顯現(xiàn),,漸次清晰,是一步步走來,,越走越近前的感覺,。金圣嘆稱之為“月度回廊之法”。他在《西廂記》總評中寫得很細很深刻,,(原文略)意思是說,,寫人物要象月度回廊那樣,月光由廊,、而欄,、而階、而窗,,迤邐隱約,,最后才照到美人的身上,而不能讓美人徒然暴露在月光之下,。鶯鶯對張生的愛是“一見鐘情”式的,,但也要經(jīng)歷過若干層次方能達到“兜的便親”的程度,,只有這樣寫才符合鶯鶯的身份和性格。還有張生三見鶯鶯的層次,,也是漸度的技法使然,。由“瞥見”、“遙見”而到“親見”,、“快見”,、“飽見”,由模糊到清晰,,也是用的漸度法,。之所以采取這種寫法,同樣是為了表現(xiàn)鶯鶯的身份,。如果開始就一覽無余,,以后只是重復(fù)顯現(xiàn),就會使觀眾感到毫無意味,。毛聲山批《琵琶記》,,也總結(jié)出“由易入難,由淺入深”的寫法,。特別是寫蔡伯喈的思家,,既是前文為后文作鋪墊,又表現(xiàn)了人物感情發(fā)展的層次,,這無疑也是一種漸度的技法,。
三、曲折法
曲折與漸度不同,,漸度是直線推進,,雖然要有由淺入深的若干層次,但其方向是不變的,;曲折則是曲線推進,,雖然總趨勢是前進,中間卻有或進或退的方向轉(zhuǎn)換,。為了寫出人物的復(fù)雜性和多面性,,往往要用曲折的手法來表現(xiàn)。如《西廂記》的一步三折,,許多曲折都是為展示崔鶯鶯性格的復(fù)雜性,、多面性而精心設(shè)計的�,!拔乃瓶瓷讲幌财健�,,“文章家最喜大起大落之筆”,曲折可以說是各種文學體裁的共同要求,,對于戲曲中的人物描寫來說,,曲折與其說是一種表現(xiàn)技巧,,毋寧說是寫好復(fù)雜性、多面性人物的一劑良藥,。
四,、那輾法
金圣嘆提出了“那輾”這個獨創(chuàng)的概念�,!澳侵疄檠源昴�,,輾之為言輾開也�,!彼J為,,作文如局促于本題,就會感到枯竭窘迫,,沒有多少文章可做,,因而必須善于在題之前,題之后,,甚至在前之前 ,前之后,,后之前,,后之后,盤旋搖曳,,而后及于題之正位,,才能寫得洋洋纚纚,恣肆暢達,。他又在《讀第六才子書西廂記法》中也反復(fù)闡述:
“文章最妙是注目彼處,,手寫此處。若有時必欲目注此處,,則必手寫彼處,。”
“文章最妙是目注此處,,卻不便寫,,卻去遠遠處發(fā)來,迤邐又寫到將至時,,便又且住,。”
“文章最妙是先覷定阿堵一處,,已卻于阿堵一處之四面,,將筆來左盤右旋,右盤左旋,,再不放脫,,卻不擒住,。分明如獅子滾球相似,本只是一個球,,,,卻教獅子放出通身解數(shù)�,!�
“仆思文字不在題前,,必在題后。若題之正位,,決定無有文字,。”
“知文在題之前,,便須恣意搖之曳之,,不得便到題;知文在題之后,,便索性將題拽過了,,卻重與之搖之曳之”。
戲曲寫人的“那輾法”,,實際上指的就是“細描”,。文論中有疏密之法,“疏可走馬,,密不通風”,,這是說行文要疏密相間,當詳則詳,,當略則略,。金圣嘆評小說有所謂“極省法”、“極不省法”,。他說:“如要寫宋江犯罪,,卻先寫招文袋金子,卻又先寫閻婆惜與張三有染,,卻又先寫宋江討閻婆惜,,卻又先寫宋江舍棺材等。凡有若干文字,,都非正文是也,。”這就是“極不省法”之一例,。那輾就是詳密,,那輾就是極不省法。實際上,金圣嘆指的“那輾法”,,與其評小說的“極微說”有些近似,,不過極微是從觀察的角度講的,說的是“小中見大”,;而那輾是從表現(xiàn)的角度講的,,說的是“小題大做”�,!按昴恰焙汀拜氶_”就是回旋擴散之意,,要在簡單的情節(jié)中,做出一篇大文章,。后來毛聲山在批《琵琶記》中,,也闡發(fā)了同樣的觀點。毛說:“文章緊要處,,只須一手抓住,,一口擒住,斯固然矣,�,!纫谎塾U定緊要處,卻不便一手抓住,,一口擒住,,卻于此處之上下四旁千回百折,左盤右旋,,極縱橫排宕之致,使觀者眼光霍霍不定,,斯稱真正絕世妙文,。”單刀直入的“罵題”是詩家所忌,,曲家也不宜“一語便了”,,只有用那輾法才能將曲意表達得酣暢淋漓,把人物刻畫得細致入微,。
四種技法的要義各有側(cè)重,,使用過程中切不可偏執(zhí)�,!扒‘斶m度”就是恰到好處,,不要把任何事物都絕對化起來,而走向極端,。那輾法對于寫人來說,,它的主要精髓是“展開寫透”,滿足觀眾“窮追不舍”的心理要求。但那輾法又不是無必要的拖拉,,無限制的延長,,如果使用不慎,就會讓人感到注意分散,、情緒松弛,,以至看不下去而中途退場。當然,,寫人的方法,,在古代劇論中還有一些其它表述,但歸納起來也大同小異,,故不再重復(fù),。寫作是件“人與人對話、溝通,、爭論,、反叛”的大事,沒有任何現(xiàn)成的教科書,,指導你怎樣涉足,。只有別人留下的腳印,可供學步者參證,。腳下的路,,仍須自已去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