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舊話重提,,有感而發(fā),。堅持俗文藝的,十分不景氣,,強調(diào)了一輩子,,市場讓給了電視劇,。轉(zhuǎn)過頭來看雅的,雅也沒法幸災(zāi)樂禍,。各有各的處境,,各有各的道理。不論前景如何,,眾生們也只能把它認做是紛爭依然,,各不相讓,自有情趣,。
關(guān)鍵詞:雅俗紛爭 兩難辯題 意識流動 尋找自我
徐柏森
有人說寫給下里巴人看的戲曲,,就要以俗為本,,不能故作高深。群眾看戲要一看就懂,,到嘴到肚,。實踐證明從雜劇到傳奇,文人留下的本子,,多為案頭之作,,而被大眾看懂的,能流傳下來的,,并非文辭艱深,,立意高遠之類。因此得出結(jié)論,,戲曲乃“俗人俗事之俗物,,大眾之唱樂也”。這種觀點貫串百年,,解放后更是強化了這種認識,。并且指出這種俗的認定,不是庸俗的俗,,而是通俗易懂的俗,,還是雅俗共賞的俗,甚至說它是“唯大俗方能大雅”之俗,。
我們基本上都是按照這個理解,,老老實實遵從這個定律去行事的。幾代人的創(chuàng)作,,都是以俗為本,,并且寫出了大量可喜的一批又一批作品。事實上這一切努力,,皆可視為行之有效的舉措。從一般意義上說,,無可指責(zé),。更況我們現(xiàn)在的實際情況,也不允許輕易改變這個認定,。特別是戲曲的受眾,,文野難分、流動多變,,沒有俗的認定,,那是不可能確立自身地位的。
另一種看法則與此相反,,認為過分強調(diào)俗的結(jié)果,,必然走向以粗俗適應(yīng)為主導(dǎo),,容易陷入俗的極端。俗本身沒有統(tǒng)一的界標(biāo),,只是相對雅而言,。所謂“雅俗共賞”,實際上并不存在,,只是人們對某件具體作品的褒獎,,沒有實在的普遍意義。更不要說“唯大俗方能大雅”,,實為相對而言混淆視聽之論也,。大凡有點判斷能力者,絕不會模棱兩可,。俗就是俗,,雅就是雅。
他們的具體指向有三點:一是社會在發(fā)展,,戲曲受眾在變,;二是電視已普及,俗文藝遭遇競爭:三是俗雅循環(huán)的歷史經(jīng)驗,,證實了它的可變性和不確定性,。因此他們主張遲變不如早變,變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守住不變的認識,是有害的,。
同時,,有一種聲音還在不停地催促,那就是要提高劇本的文學(xué)性,、唱腔的音樂性,、舞美的觀賞性,并以此入手來改變現(xiàn)狀,,使戲劇向潮流靠攏,,逐步為引領(lǐng)人們進入新視野,提供新選擇,。
是雅是俗,,這顯然是一個兩難的辯題,你會覺得雙方都有充足的理由,。我們應(yīng)該怎么辦呢,?能不能立足俗,又兼顧雅;能不能立足雅,,又兼顧俗呢,?我想,此問不管是那種認定,,總覺得天真得有點孩子氣,。因為俗就是俗,雅就是雅,。它們彼此被不同的受眾選擇著,,這是沒有辦法調(diào)和的。要么你就為俗眾寫那些通俗易懂的民間唱本,;要么你就專為文人雅士去寫抒情的詩劇,。因為你的選擇至關(guān)重要,要想兼得不大可能,,除非你是駕馭有術(shù),、曠世難覓的奇才。
地方戲的情況,,更加特殊,,寫的、導(dǎo)的,、演的,、評的都受制于環(huán)境和氛圍以及自身藝術(shù)眼光的蒙蔽,不可能接受突然的改變,,去確立新的身份和地位,。這就是現(xiàn)實,不可輕視的現(xiàn)狀,。因此,,寫曲本的要想雅起來,出精品,、出大作,,只能是個美好的愿景。
雅作必須有雅的土壤,。在地方戲里找雅作,,大多是專家看好,群眾不買賬的應(yīng)景之作,。而且不一定是雅趣十足、立即流傳的品種,,故而空談精品,、期盼大作的講話,實在讓人有笑不出口的滑稽感,。
雖然電視劇鬧騰,,看的人少了,,但唱本寫得好一點,可以做到,,首先是為要聽的人而寫,;為了另尋出路爭奪市場,雅作也許會有,,那要看有多少雅士來欣賞,。這就是一條鐵的定律,實在含混不得,。如果不懂這個起碼的知識,,就會鬧出大笑話。
然而事情并非到此為止,,另外一種聲音始終不斷地強化著,。如果我們跳出自身所處的地域向外看,人家寫的東西確實比你好時,,又會動搖你先前的認識,,想變一變思路和理念,漸漸地向雅靠了過去,。為的是能在更大范圍內(nèi),,讓那些外省的、北京,、上海的行家們,,刮目相看。這種誘惑是存在的,,這種追求也是合理的,,沒人說你選錯了什么。更況人本身就是個矛盾體,,(不僅指編演,,也包括受眾)任何認識都有兩面,既可能以俗樂為滿足,,也可能突發(fā)雅興而攀升,,這種意識的流動,今天明天判若兩人,。正因為如此,,在雅俗間徘徊的眾生,實在是太難了,。
人就是在不斷地矛盾中,,在許多兩難的境遇里,尋找答案,尋找起點,,尋找自我,。雅與俗的糾纏不是今天才有,其相容相悖的歷史是個永恒的話題,。怎么認定,?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詮釋,。我覺得完全弄明白了,,反會失去其誘人的魅力�,?傊�,,相信后來居上的一代代編創(chuàng)者們,會繼續(xù)這個話題,,也許他們會有新的煩惱,、新的爭論和新的認定。
2010-11-14
郵編:224001 單位:江蘇省鹽城市文化局劇目工作室
地址:江蘇省鹽城市毓龍東路6號2幢205室 收件人:徐柏森
電話:0515-88300076 電子信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