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瀛
劇作家作為一定時代、一定社會中特殊的精神生產(chǎn)者,,對蘊含著豐富現(xiàn)實內容和歷史內容的創(chuàng)作客體的審美把握,必定表現(xiàn)為一種復雜的精神活動,、心理活動過程,。劇作家的審美感悟是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一種復雜的心理活動現(xiàn)象,一方面與人類其他的心理活動現(xiàn)象有著共同的規(guī)律,,另一方面又有自己的特殊規(guī)律,。本文試從審美感悟的角度加以分析和審視。
一,、審美感悟的內涵
感悟是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一個重要范疇�,!案小笔酋r活原料的源頭,。“感”者,,心之“咸”味也,。感即感受、感知、感覺,,是運用感覺器官參與生活的過程,。“悟”是激情爆發(fā)的渠道,�,!拔颉闭撸拔嶂肌币�,。悟即頓悟,、思考、思想,,在感受的基礎上進行審美的思考,。悟要經(jīng)歷“激情爆發(fā)——燃燒升華——凝聚定格”的過程�,!案形颉币徽f,,如果從語源學的角度看,可以追溯到莊子的《田子方》:“物無道,,正容以悟之”,。不過莊子的悟是使人醒悟到做人要純正自然、無為寡欲的道理,�,!案形颉币辉~最早成為宋代程頤關于思維問題的用語�,!哆z書》卷十八:“問:‘張旭學草書,,見擔夫與公主爭道,及公孫大娘舞劍,,而后悔筆法,,莫是心常思念至此而感發(fā)否?'曰:‘然,須是思方有感悟處,,若不思怎生得如此?'”這說明“感悟”往往與原型的啟發(fā)有關,,如“擔夫與公主爭道”和“公孫大娘舞劍”就是張旭悟筆法的“原型”;它又是思維的結果,,如果沒有過去長時間的思考,,“感悟”也不會不期而至,因此,,程頤又說:“思慮久后,,睿自然生�,!薄案小边@一觀念在中國古代很早就與審美觀念,、美學范疇發(fā)生了關聯(lián),。在《樂記·樂本篇》中便有:“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樂者,……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睆亩纬闪酥摹案形铩闭摰拿缹W思想。此后,,劉勰《文心雕龍·明詩》中說:“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鐘嶸《詩品·序》中也說:“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等都進一步發(fā)展和揭示了審美活動中心物感應的審美特征,。
“悟”源于佛教,,是佛教的一種重要的修行方式。佛教所言之悟在于滲透佛理也,,即全為虛空,,從而達到“萬物與我一體”的境界。真正使“悟”取得本體地位的是中國化的佛教——禪宗,,禪云:“一悟即是佛也,。”1禪宗的悟道經(jīng)常成為一種完全獨特的個體感受和直觀體會,,這是一種“既非刻意求,,又非不追求;既非有意識,,又非無意識,;既非泯滅思慮,又非念念不忘,;即所謂‘在不住中又常住'和無所謂‘住不住'中以獲得‘忽然省悟',。”2這非常貼切,、非常符合中國美學和藝術創(chuàng)作的實際,。藝術不是邏輯思維,審美也不同于理知認識,,它們都建筑在個體的感悟領悟之上,,既非完全有意識,亦非純粹無意識,。佛,、禪所言之悟的求實相思想及其直觀性、超邏輯性等特點,,可以使“悟”直至審美和創(chuàng)作之根底,,而由悟達到最高的境界也道出了審美的普遍規(guī)律。它表明在審美感性中引發(fā),、產(chǎn)生和形成的審美感悟,,是以審美方式直覺領悟到宇宙、人生真諦與奧義為旨歸和極致的,。在審美活動的“觸興,、致情、因變,、取會”(《文心雕龍·詮賦》)過程中,,達到“靈心妙悟,感而遂通”,。(郭若虛《圖畫見聞志》)這表明審美活動中的感悟,,不僅僅是于審美感性活動中感發(fā)志意,獲得審美的愉悅,,而更為重要的則是獲得對于宇宙,、人生真諦、奧義的整體性徹悟與洞明,。其目的在于“令悟真理”,、“悟道”、“大悟玄旨”3,。中國古典美學也從未將審美活動僅僅看作是單純的娛樂愉悅的過程,,更是看作一種“真”的顯現(xiàn)、解蔽的過程,。南朝宗炳在老子美學思想基礎上發(fā)展出的“澄懷味象”,、“澄懷觀道”(《畫山水序》)的美學命題,便深刻地揭示了“味象”與“觀道”是一致的,,在對美的欣賞的同時,,也就是對“道”的觀照的時刻,。湯顯祖在萬物起源問題上承繼了《易傳》“太極而兩儀,而四象,,而八卦”的認識體系,。在論到創(chuàng)作的問題時,他主張要“養(yǎng)氣”,、“悟道”,。認為真心悟得大道,自然“天機勝”,,“緒為詩歌,,濯然以和”4。他追求自我意識與“道”冥合為一的“天機”,。他說:“列子莊生,,最喜天機。天機者,,馬之所以千里,,而人之所以深深�,!�5他十分欣賞作家汪廷訥的“參釋味玄,,雅好靜坐”,“屏卻世氛,,獨證妙道,,有日月在手,造化生心之意”6,。在湯顯祖看來,,只有心靈出入于道,體現(xiàn)了道,,能夠達到與先天地而生的道同化的境地,,才能使作者美妙的想象力超時空地“下上天地,來去古今”,自由飛動,從而創(chuàng)作出意境不凡的杰作來,。因此,,對于“道”的觀照、領悟,,又是不脫離具體感性的,,是于審美感性體驗中的觀照、領悟,。誠如宗白華所言:“中國自六朝以來,,藝術的理想境界都是澄懷觀道,在拈花微笑里領悟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禪境,�,!�
二,、審美感悟的特征
審美感悟是主體在實踐中觀照和反映客體對象時,以藝術的方式掌握世界,,從而感悟產(chǎn)生的一種自由創(chuàng)造精神的升華,。從劇作家的創(chuàng)作活動來看,,審美感悟主要有如下特征:
(一)偶然性,。藝術活動是一樁奇恃而無限有趣的工作,充滿了偶然性,。從藝術心理學的角度看,,藝術創(chuàng)造是劇作家在頭腦里改造記憶中的表象而創(chuàng)造新形象的過程,也是對過去藝術經(jīng)驗中已經(jīng)形成的那些暫時聯(lián)系進行新的組合的過程,。因此,,這當中出現(xiàn)“偶然得之”的感悟,將會蘊含著奇異,、豐盈,、幽微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一座萬山叢中卡拉卡拉古浴場殘留的遺址,,激發(fā)了雪萊創(chuàng)作詩劇《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一個朋友的親身經(jīng)歷啟發(fā)果戈理創(chuàng)作諷刺喜劇《欽差大臣》的思路;一線“念頭”使普希金寫成了著名的歷史悲劇《鮑里斯·戈東諾夫》,;一塊書案上擺著的銅虎符,,成為郭沫若構思歷史悲劇《虎符》的催生符;一則閩南布袋戲的故事逗引王冬青創(chuàng)作高甲戲《連升三級》的興趣,;一幅應天齊的《西遞村系列》版畫作品,,使韓再芬產(chǎn)生了創(chuàng)作的原始沖動,萌生出在這特殊的和自己心靈相通的繪畫意境中,,主演一部黃梅戲《徽州女人》的強烈愿望,;……偶然對劇作家創(chuàng)作的作用是很明顯的,當然要以劇作家孕育成熟豐富的審美與生活體驗為基礎,。正如郭沫若所說: “看來很平易,,而卻要經(jīng)過千錘百煉的苦功。倏然的天籟,,其實也是從平素的積蓄而來,。要有水的積蓄,倏然來風,,方能漾起波紋,。”8可謂一語中的,,道出感悟三昧,。
(二)非理性,。審美感悟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現(xiàn)象和認知活動,離不開客觀情境,,離不開外界刺激,;同時,它又是人腦在特定條件下特別活躍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和心理現(xiàn)象�,,F(xiàn)代心理學告訴我們,,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對事物形成知覺和表象,,當知覺,、表象積累到一定量的時候,就會發(fā)生質的飛躍,。感悟正是這種反映事物質變和飛躍時的特殊思維活動,。劇作家獲得感悟時,就會妙思泉涌,,柳暗花明,。它喚起了劇作家靈魂的顫動、思想的燃燒,,精神狀態(tài)達到了高潮,。它包含思維方式的兩個方面:一是劇作家的形象思維不受理性的支配;二是戲劇情節(jié)和人物性格,、行為不合于情理,,甚至荒誕不經(jīng)。這種非理性傾向于19世紀末,是當時的哲學,、美學思潮的產(chǎn)物,。尼采、謝林,、費希特,、弗洛依德、柏格森等哲學家和心理學家,,都把創(chuàng)作過程的審美感悟活動看成一種非理性的無意識活動,,一種直覺過程。在戲劇藝術領域,,這種理論首先對象征主義戲劇產(chǎn)生了影響,。象征主義戲劇代表人物梅特林克說戲劇演出應當由生活場面推溯到生活本源和它的神秘性,然而對生活本源及其神秘性的揭示是一種“一瞬間的揭示”,,它發(fā)生在一種“奇異的時刻”,,“未被覺察,就倏忽消逝”在時光之中。9柏格森也曾形象地說明審美感悟好似就要熄滅的蠟燭“只有在某個瞬間偶然閃現(xiàn)一下,�,!�10從象征主義衍化而來的表現(xiàn)主義在非理性審美感悟方面更是別樹一幟。它不僅把創(chuàng)作看成直覺的過程,,而且進而認為創(chuàng)作應是夢幻的感悟過程,。表現(xiàn)主義文學的主要代表埃德施米特就說“表現(xiàn)主義藝術家的整個用武之地就在幻象之中”11。斯特林堡為他的《一出夢的戲劇》所寫的小序也說這出戲和自己從前寫的夢劇《到大馬士革去》一樣,,是一種對夢的模仿,,劇中人物完全受“做夢者的意識”的支配。不難想象,,斯特林堡本人只有體驗夢幻的審美感悟狀態(tài)才能寫出這部戲劇,。
(三)瞬間性。瞬間,,可以解釋為一剎那,是生命長河中一次短暫的閃現(xiàn),,一次稍縱即逝的旋轉,。審美感悟的瞬間性,就是指那些足以促使自己大感動,、大激動,、大沖動、大徹悟,、大覺醒,、大升華的一剎那。這一剎那“會派生短暫然而熾烈,、深刻然而忘我的特殊感受,,自身的靈性、才華,、心象會融成一團發(fā)著光暈,、含著創(chuàng)意的星群,時聚時散,,滿世界的情思雨瓢潑而下,,滿宇宙的歡愉鳥騰飛撲面”(王浴海語)。劇作家的瞬間感悟,,是自我內心世界與大千世界的銜接處,,是自我心靈的火柴頭與大千世界的砂片的擦劃點,是行云流水,、草長鶯飛的定格,,是心游萬仞、精鶩八極的顯象。從瞬間感悟中,,可以抓住時間之韁,,也可以按住空間之角;從瞬間感悟中,,可以諦聽歷史的心跳,,也可以抓拍未來的光環(huán)。劇作家劉和平深有感觸地談起創(chuàng)作歷史劇《甲申祭》的體會:“困在廟里苦吟《甲申祭》,。床頭桌上,,遍是翻開的史書、史論和前輩作家的‘甲申'作品,。肅讀竟日,,神思倦怠,泛黃的書紙上一行行記載都成了一道道粗黑的鐵門檻,。閉上眼睛,,又分明聽見從那一道道漸深漸遠的門檻里傳來的金戈鐵馬和風起潮涌。李自成們正在歷史的煙云里縱橫捭闔,,而我卻為這一道道門檻所隔,,繞室彷徨。月亮出來了,,蛩鳴四起,。信步走到廟后,便見那座塔,�,!蝗唬X子里‘轟’的一聲——一片月光照出塔門橫楣上三個大字:會也么,!這是問誰?問死去的人,。
……人為什么不能在活著時走出鐵門檻!鐵門檻內者死,,跳出者生,!匆匆返回禪舍,重新翻開書卷,,從一行行空白處往里讀,。《本紀》,、《列傳》不見了,,‘圣主賢君'、‘流寇草莽'不見了,。通眼而現(xiàn)的是我那苦難深重的黃土地和正在黃土地上建起一座座金碧輝煌的宮殿又拆毀這一座座宮殿的先輩們——陳勝吳廣,、劉邦朱元璋,、李自成崇幀,還有從莽莽雪原趕來的愛新覺羅和他的八旗子弟……文思泉涌,,筆落如雨,。于是有了《甲申祭》�,!�12
(四)情感性,。“審美”表示了對生活和藝術的一種獨特的情感評價關系,。情感是主體進入審美境界的前提,,是審美感悟發(fā)生的動力,是藝術作品打動人心的條件,。托爾斯泰專以感情的傳達來定義藝術:“作者體驗的感情感染了觀眾或聽眾,這就是藝術,�,!蓖鯂S也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13其特點是主體情感向外放射,由情生景,,憑心構象,被同化的生活現(xiàn)象染上了濃郁的主體情感色彩,。例如《西廂記》中的一段曲詞:“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痹趧≈腥塌L鶯看來,美麗的景色似乎都令人憂傷,,因為離別的煩惱與惆悵充滿心頭,,以情觀景,景隨情生,,構成彌漫著主體情感色彩的感悟空間,。情感的流動左右著審美感悟的趨向,審美感悟的表現(xiàn)無不染上情感的色彩,。由于審美感悟的情感性,,感悟主體才在審美觀照和創(chuàng)造中獲得精神愉悅。
三、審美感悟的升華
美學是對藝術的哲學概括和總結,,又反轉來指導藝術,,所以一切有關藝術與美學的理論、觀點,、范疇,,一般地說,最終都將歸結于某種哲學體系,,隸屬于一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劇作家靠著特有的審美感悟能力,從大千世界中撈取出來的意象,,是飄忽的,、蕪雜的,瞬息萬變的,、頃刻即逝的,,但同時也是色彩斑斕、波光淼淼,,令人神往,。如果能夠及時加以過濾、攪拌和鉆探,,那么,,就能迅速形成一種巨大超越力,能夠穿天入地,、洞幽燭微,,這樣,審美感悟也就有飛騰與升華的力量,。這一切,,靠什么去實現(xiàn)呢? 靠的是觀察、積累,、想象和創(chuàng)造,。具體地說,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審美感悟的前提——觀察,。
魯迅說過:“如要創(chuàng)作,,第一須觀察”14,他主張要特別注意觀察“平常的,,平時是誰都不以為奇的,,而且自然是誰都毫不注意”15的事物。創(chuàng)作的成功與否,,不在于是否搶到新奇的題材,,不在于有無獨家壟斷材料,,而在于作者能否從常見的生活現(xiàn)象中觀察到獨到的東西——獨特的心靈感受,也就是生活的醒悟點,。所謂生活的醒悟點,,可以理解為對生活思考的穿透點、對生活感知的突破點,,由生活培植出來的文思,、靈感的爆發(fā)點。它來自自己的生活深處,、心靈深處,,是自己生活熱能的迅速聚集、奔突后的突然噴射,,因而,,具有鮮明的個性,具有感人的魅力,,是作品求之不得的成功內核,。新編歷史劇《大河謠》的創(chuàng)作,是一個成功的例證,。劇作家許一緯說:“……在塑造于成龍這一歷史人物時,,我一反過去揚清官的寫法,寫出于成龍的清廉剛正,、忠君愛民,,但更著重寫他的只清不明,只忠不賢,。他以清正官聲為資本,,剛愎自用,發(fā)展到迫害賢才,,誤國殃民。以歷史回窺現(xiàn)實,,使人們深深感到一種落后的封建文化養(yǎng)育無能昏聵‘清官'的憂患,,從而呼喚能帶領人民以科學的精神建設國家的賢明清官出現(xiàn)�,!�16在這眾多復雜的矛盾中,,劇作家提煉出“清而不明害百姓,忠而不賢誤國家”這一更有現(xiàn)實意義和時代精神的主題,�,!洞蠛又{》之所以別具慧眼,獨出心裁,,就出于劇作家有著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審美感悟能力,,找準生活的醒悟點,,使之開掘與升華,并能從中發(fā)現(xiàn)作為戲的閃光的東西,。
(二)審美感悟的基礎——積累,。
蜂采花而釀蜜,蠶食桑而吐絲,,牛吃草而奉奶,。創(chuàng)作要重視生活積累、感情積累,、知識積累和語言積累等,。曹禺指出:“一個作家和藝術家的文化藝術修養(yǎng)應該是多方面的,是靠多少年的逐漸積累而來的,�,!�17劇作家捕捉感悟的心理條件是豐富的知識積累和智力準備。周恩來在總結創(chuàng)作經(jīng)驗時說:“長期積累,,偶然得之,。”此句名言道破感悟生成的規(guī)律:對外界信息的偶然激發(fā),,使人腦長期貯存的知識,、經(jīng)驗、資料突然翻騰起來,,進行檢索,、分析、綜合,,產(chǎn)生新的理解,、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長期積累的知識,、感情經(jīng)驗,、直覺認識能力是產(chǎn)生感悟的必要條件,感悟是寓必然于偶然中,。劇作家平素的功力,、修養(yǎng)越深厚,偶然機遇與之撞擊的感悟機會就越多,。郭沫若創(chuàng)作歷史劇《屈原》時,,寫到中途,思路滯塞,,“有難以為繼之感”,,寫作為之中斷。這時,,他偶然翻閱《楚辭》的《天問》篇,,“薄暮雷電”四字赫然映入眼簾,。這四個字所蘊涵的意象,立刻使他的頭腦中幻化出屈原怒向雷電泄憤的場景,,他揮筆疾書,,完成了著名的“雷電頌”一場戲。郭老認為這“是一個意想外的收獲”,。試想郭老沒有淵博宏通的歷史文學知識,,即使看到“薄暮雷電”四字很可能一掠而過,不會激發(fā)感悟,,張開雷電詩的想象翅膀,。古今中外杰出的劇作家,哪一個不是學問淵博,,閱歷豐富?就莎士比亞的作品中所描寫的來說,,醫(yī)生們猜他當過醫(yī)生,律師們猜想他學過法律,�,!耙粋成功的劇作家,應當具有詩人的激情,,小說家的睿智,,散文家的詞藻,雜文家的機鋒,,還要當半個思想家,、半個哲學家,還要當半個導演,、半個演員,。難矣哉!然而樂也在其中,,生活的奇花異卉,,思維的電光石火,人物的窮形畢相,,語言的雄清麗奇,,釀造出無與倫比的精神茅臺。當你為戲劇結構寢食不安的時候,,你已經(jīng)忘記了俗世的紛攘,而沉湎于藝術的天國,;一句得意的臺詞也許產(chǎn)生于睡夢里,,當你急起披衣著筆,你會陶醉于同角色的神游之中,。正因為這無窮的樂趣,,才使劇作家‘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18
(三)審美感悟的生成——想象,。
想象是什么?想象是思維的飛躍,,是智力的升華,,是認識的沉淀。想象是劇作家特有的天賦,,是人類所從事的一切創(chuàng)造活動的生成條件,。難怪有一位哲人斷言: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在審美感悟中,,劇作家以創(chuàng)造性想象為基本手段,,通過對感性活動中表象的選擇、改造,、重組來構成形象地反映事物本質內容的現(xiàn)實生活生動畫卷,。劇作家的審美感悟活動更富于創(chuàng)造性質,這不僅表現(xiàn)在它對表象的再造,、虛構上,,而且表現(xiàn)在戲劇作品除了要求形式與內容相統(tǒng)一之外,還注重形式本身的生動性,、新鮮感,,強調發(fā)揮戲劇形式獨立的審美作用。劇作家的審美感悟不是單一的對客觀事物的邏輯認識活動,,它同時還是由現(xiàn)實生活激發(fā)的情感活動,,主體情感因素既是必須凝結在形象創(chuàng)造、構思作品之中的審美因素,,也是推動整個戲劇創(chuàng)作活動的功能性因素,,它是由觀念通向想象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中介。在審美感悟活動中,,藝術想象具有充分的自由,,它可以創(chuàng)造出劇作家沒有知覺過甚至不存在的事物現(xiàn)象,它的活動范圍無限廣闊,。陸機在《文賦》里說的“精騖八極,、心游萬仞”,劉勰在《文心雕龍》里說的“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就是對這種審美感悟的創(chuàng)作心理現(xiàn)象的生動、準確地描述,。被中國傳統(tǒng)文化浸染過的劇作家也許有這樣的審美感悟心態(tài):月下飲酒想起李白,;他鄉(xiāng)登樓想起王粲,;賞菊花想起陶淵明;看梅花想起林和靖,;聽鳥語想起公冶長,;聞鵑啼想起望帝;臨長江想起“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登泰山想起“一覽眾山小”;雨濕清明想起“路上行人欲斷魂”,;雪壓林枝想起“千樹萬樹梨花開”,;航空想起鵬飛南溟;望月想起靈兔搗藥,;哀弦錚錚想起《琵琶行》,;西風颯颯想起《秋聲賦》;到南京想起王安石的“故國晚秋”,;過赤壁想起蘇軾的“大江東去”,;遭憂想起屈原;罹禍想起司馬遷,;或思考問題借助于舊典,,或發(fā)表意見引喻于古人,乃至立身處世,,待人接物,,一舉一動,往往自然地想起歷史上的奇聞異事和先圣先賢的嘉言懿行,。那些已被歷代文人經(jīng)驗化了的古典意境恰如同他個人此時此地的經(jīng)驗層面疊合起來,,交融起來,顯象在他心中,,經(jīng)過審美感悟的生成,,又轉化為精神產(chǎn)品。在審美感悟中,,劇作家的想象首先是與審美對象的親切晤談,,即用感情的羽毛去擁抱它,得其溫馨,,得其靈氣,,真切地體味審美感悟的獨特韻味。然后,,劇作家就可放縱一下自己的情思,,在自己所開拓的審美感悟空間中展翅翱翔,或溝通古今、飄渺四海,,或仰望蒼穹、心似蛛絲游碧落,,如此這般,,其審美感悟的想象簡直難以言表。正如王朝聞所說:"沒有想象就沒有創(chuàng)作,,沒有想象也沒有藝術欣賞,。”19
(四)審美感悟的擴展——創(chuàng)造,。
創(chuàng)作屬于一種高級思維活動,,是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相互扭轉的心理思索過程。伴隨著它,,一種情感的不安騷動,,一條哲理意蘊的瞬時把握,一縷靈思的牽引突發(fā),,一個靈感的驟然而至……,,這一朵朵心靈之花,都可能結出作品成功之果,。捕捉住這一朵朵心靈之花如同中醫(yī)針炙穴位一樣,,創(chuàng)造是作品成功的關鍵。藝術是一種精神創(chuàng)造,,創(chuàng)造就意味著新的突破和開拓,。從劇作家對創(chuàng)作材料和截取的生活處理上,可顯示出主體創(chuàng)造性的才能,。有創(chuàng)造才能的劇作家就是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fā)現(xiàn)出美來�,!�20創(chuàng)作的創(chuàng)造活動就從這里開始,。劇作家發(fā)現(xiàn)了創(chuàng)作對象獨特的、生動的外在特征和內在本質特性,。繼而,,由于截取的生活素材總是瑕喻互存的,因此劇作家通過由此及彼的審美感悟,,調動全部貯存的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進行定向性的聚集,展開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終于形成全新的生活畫面或意象,。這里的材料和生活畫面不是客觀材料的拼湊、堆砌,而是已經(jīng)屬于“創(chuàng)造物”,。高爾基曾形象地闡述這種“創(chuàng)造”:“文學的事實是從許多件同樣的事中提煉出來的,,它是典型化了�,!保ā墩撐膶W》)曹植將自己深沉的憂患感悟寄托在那簡樸而古雅的詩行中,,在《悠悠遠行客》里,塑造了一個孤苦無依,、落拓無著的遠行者的形象,。同樣,曹雪芹抹著“一把辛酸淚”,,在極孤獨的境遇中完成了舉世矚目的《紅樓夢》,。他從凝重的孤獨中感悟到“假語村言”的幻真,超脫于“蓬牖茅椽,,繩床瓦灶”,。“滿紙荒唐言”中印染著曹雪芹的斑斑血淚,,脈脈深情,。“《紅樓夢》之所以令后人幾百年來蕩氣回腸,,無非是使了令人先有大癡,、大迷、大惑,,然后突然抽掉踏板,,令人一足踏空,最后森森然大徹大悟的神術,�,!都t樓夢》洋洋百萬言,皆可由一個禪字掛系,�,!�21歌德花了60年時間寫的《浮士德》,原來是德國中世紀廣為流傳的民間故事,。許多歐洲作家用這題材寫成小說,,美國劇作家馬羅將它改編為戲劇,劇中讓浮士德在享樂中毀滅,,輸給了魔鬼,,主人公是一個失敗者的形象。歌德筆下的浮士德,,沒有因為失敗而放棄自己的理想,,由于他的自強不息,,最終實現(xiàn)了理想,成為一個勝利者,。作者把自己對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資產(chǎn)階級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所作的肯定性評價,,熔鑄到生活畫面和人物形象中去。這正是歌德“能夠說出一些好象過去還從來沒有人說過的東西”22,,顯示出大作家的創(chuàng)造性才能,。莎士比亞的劇作塑造了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群像:貪婪、殘忍的高利貸者夏洛克,;重友情、講信義的安東尼奧,;富于理想,、嫉惡如仇的哈姆雷特;鐘情而又輕信的奧賽羅,;陰險奸詐的伊阿古……“所有的形象都是新穎的,,獨創(chuàng)的,沒有任何形象重復其他的形象,,而是每個形象都有其各自的生命,。一個藝術家的作品不管如何多種多樣,他在任何一部作品或任何一筆線條上都不會重復自己的,�,!薄秳e林斯基論文學》)
日本著名學者鈴木大拙先生曾說過:“禪如果沒有悟,就像太陽沒有光和熱一樣,,禪可以失去它所有的文獻,,所有的寺廟及所有的行頭,但是只要有悟,,就會永存”,。23同樣,戲劇藝術也離不開感悟,。沒有感悟,,既沒有美的欣賞,也不會有美的創(chuàng)造。世界上有許多東西靠邏輯或學問是無法獲得的,,必須靠悟性才能獲得,,而偉大的劇作家都有極高的悟性。他們的作品能從古流傳至今,,是因為他們悟出的東西比誰都多的緣故,。一個有悟性的人,不一定要成為劇作家,;但一個劇作家,,必須要有悟性,,甚至要有很高的悟性。
注:
1《壇經(jīng)》(敦煌本),。
2李澤厚《美的歷程》,,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年版,第360-361頁,。
3三語分見贊寧《高僧傳》卷四,、《祖堂集》卷三、《五燈會元》卷二,。
4《太平山房集選序》,。
5《寄王弘陽冏卿》。
6《坐隱乩筆記》,。
7宗白華《藝境》,,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155頁,。
8郭沫若《詩歌漫談》,,《文藝報》1967年第5、6期,。
9《現(xiàn)代西方文論選》第44頁,。
10柏格森《創(chuàng)作的演化》,第239頁,。
11《表現(xiàn)主義宣言》,,《現(xiàn)代西方文論選》,第152頁,。
12《劇本》1994年第5期,,第52頁。
13《人間詞話》,。
14《魯迅書信集》上卷,,第398頁。
15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什么是“諷刺”》,。
16《劇本》1998年第1期,,第40頁。
17《曹禺論創(chuàng)作》,,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年版,,第127頁。
18郭啟宏《癡心一點在戲劇》,,《劇本》1992年第10期,,第27頁。
19轉引莊志民《審美心理的奧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48頁,。
20《羅丹藝術論》,人民美術出版社1978年版,。
21郝華忠《中國人的悟性》,,遼寧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頁,。
22《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76頁,。
23鈴木大拙《禪與生活》第四章,,第67頁。